5帖解方開拓下半場

人生中場-闖關40


天下雜誌第308期2004/10/01莊素玉、洪震宇


當中場號角響起,無論備妥與否,40世代都要上陣迎戰。已經身處戰局的人如何出招,在下半場前漂亮出發?


解方1:在專業內下掘深度

出頭難、創業難,40世代多半選擇走進更深入、專業領域。現年39歲的民進黨副祕書長鍾佳濱面對外界形容他的行業是政客,他幽默地說,「請不要叫我政客,我只不過是個小政客。」
 
這位晴天時都由永和家中騎腳踏車到台北市北平東路民進黨總部上班的40世代,形容他這一代,不像上一代有太多的光環、道德壓力或包袱。
 
他形容自己這一代是有選擇的,不像上一代的黨外人士,一踏進當時反對黨的行列就是走上不歸路。既然是有選擇權的從政,他給自己的期許是要選擇在某一項專業領域能夠培養更深入的素養,「一定要發展自己的深度特色。」哪些領域值得深入?他分析未來台灣的需求應該是在外交、財稅等。「我們的責任不像上一代要找到價值,我們的責任是在這個價值中,找到自己的責任,」鍾佳濱說。


解方2:在企業內創立事業

神通集團的第3代企業之一神基電腦總經理黃明漢就認為,他必須在大組織內不斷提出新的願景給他的老闆蔡豐賜。譬如神通集團已經做大,他這一個40世代的專業經理人,還要提出規模更大、更新的願景來說服他的上司。「在體制內再創新,是我很大的挑戰,」黃明漢說。
 
積極、喜歡學習新事物是40世代的特色。黃明漢最近為了讓他做的筆記型電腦更漂亮,正在學習什麼叫普普藝術。「普普藝術就是幾何圖形、對比、化學顏色……是現在年輕人又開始喜愛的流行時尚,」理著平頭、一度發胖,穿著現在穿起來嫌大的西裝,看起來不時尚的黃明漢在學習著時尚。
 
45歲的黃明漢為他50幾歲的上司蔡豐賜在神通集團內開創了神基。「我們是變遷的一代,沒有努力的學習,是跟不上的,」黃明漢堅定地說。他說他歷經了知識貧窮到現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歷經了全球化、工作地點時刻轉移的變遷。黃明漢慢慢學習把眼光看得更遠,不再執著日常瑣事,強化自我的領導與管理能力,充實更多知識,並學習將權力下放、積極培育人才。「30歲以前靠科技賺錢,40歲之後靠管理賺錢,」他說。


解方3:在心房內探索初衷

通常在面臨40大關前,都會重新思考未來的發展,要轉換人生跑道,還是繼續堅持下去?47歲的設計師陳瑞憲每當遇到瓶頸時,就回頭去看他20歲時看過的書,如日本極簡大師安藤忠雄的建築書籍,回到20歲時的初心,重新浸禮在當初他為何想要做建築師。
 
44歲的心靈工坊負責人王浩威,在38歲離開臺大醫院、自組心理諮商工作室,現在計劃要培育更多的心理諮商人才,提升台灣的心靈品質。當外界喧嘩聲逐漸沉靜時,更能探索40人生的豐富內在。
 
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認為,40歲之後,如果一直在追求物質享受,要賺多少錢,是重複而乏味。「從追求外在的熱鬧,到追求內心的豐富,」他說。


解方4:在學習內蛻變生活

學習則是不斷創新、保持思考敏銳的方式。惠悅企管顧問大中華總裁黃世友建議,不論是回到學校進修、還是自修,不僅能沉澱心情,還能讓專業更專、廣度更廣。
 
44歲、剛從大陸回來短暫停留4天的陳薇薇,頭銜是一張寫著簡體字的大陸知名廣告媒體——實力傳播首席品牌顧問。她的正職是美國華盛頓大學與上海復旦大學合設的EMBA學生,這趟回來的目的是要上一天密集學習電腦操作的課程,做為到美國進修的制勝武器。就像許多40世代的企業人重回學校念各式各樣的EMBA,這是待過奧美、智威湯遜、聯廣的資深廣告人陳薇薇在經歷大環境衝擊之後的決定。
 
46歲的明基策略長雷輝,現在重拾大學喜愛的音樂與藝術書籍。他認為以前看書是為了解決事業的問題,現在則是解決人生問題。「現在拿起來讀,感覺很不一樣,以前讀是一種想像,想像一個未來你想去的世界,現在讀起來是一種真實,因為你已經打過好多仗了,」他說。
 
追求內心豐富、回到學校進修,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40歲的安捷倫通信系統暨服務事業群總經理王彬正在念EMBA,過去喜歡熱鬧,只要朋友邀約,就會去參加各種飯局與球敘。當上總經理之後,他體會到生活規律,才能有更多時間思考。他曾因公司分割感到徬徨,有一次讀到組織轉型的書籍,書上的分析,正印證目前安捷倫的發展,他疑惑的心頓時沉靜下來,因為這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能夠見證與參與組織轉型。因此,他減少應酬,改用電話溝通,或是中午應酬,下班提早回家念書,生活改為早睡早起。「生活改變,心境就會改變,」他說。


解方5:在生活內保養身體

40歲這一代,由於是忙碌的中產階級,時時聽候老闆差遣,也是最不懂保養的世代,常常蠟燭兩頭燒,沒有時間保養身體。「我們做得快,也燃燒得快,」黃明漢說,「凡事一定要適可而止,身體機制會叫你踩煞車的。」
 
永業健康中心副院長林澤安指出,人體的細胞40歲開始就不再更新、開始老化。因此保養一定要由細胞還有在活化、更生的30歲開始做。可是他看到很多40歲的中年人,從30歲就開始熬夜做高壓力的工作、糟蹋身體,同時飲食又不正常,猛吃、猛喝,吃一些高油脂、高澱粉、高糖份,再加上抽煙、喝酒使得身體的自由基(致癌因子)增加。「台灣做生意都要應酬,對身體非常不好,」林澤安說。
 
林澤安建議40歲的中年人,一定要每年做健康檢查,要運動、控制飲食,週末一定要做一些能夠減壓的作息。一定要休息,不能到了週日仍然不眠不休。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上午8:39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人生中場,40的挑戰

天下雜誌第308期2004/10/01莊素玉、洪震宇、吳昭怡

他們是上下夾心的世代,也正逢致命3中──中年、中產、中階。 台灣1960年前後出生的40世代,與上一個世代在中年時,為什麼遭逢的是不一樣的中年轉折?他們走到人生中場,難道甘蔗愈吃愈苦? 他們如何突破中年圍籬?

40歲,真的很討厭原地踏步。他們可以說是「太陽的一代」,期望每天都能見到希望的太陽。
 
「這個東西搞了這麼久,在原地踏步很討厭,第一步跨不出去,很討厭。不要原地踏步;另外商業模式也要重新……,存貨是算他們的,還是算我們的……,」現年40歲的匯豐直接投資公司董事陳伯昌在台北市敦化南路的前東帝士大樓28樓內,也就是4年前進來重整的東隆五金台北辦公室裡,用手機正交待著東隆五金的同仁,他連說了2次,「原地踏步很討厭。」
 
2000年,陳伯昌建議匯豐進來重整瀕臨破產的東隆五金時,當時東隆負債六60,現在負債降到10億。東隆在2000年只賺3千萬,經過整頓後,年年獲利都在2、3億之間。


頂著陽光也淋著暴雨
當時匯豐與其他幾家銀行都是東隆的債權銀行。這些債權是商業銀行部門的事,跟在直接投資部門做事的陳伯昌沒有關係,但他卻建議公司讓他去重整東隆。接著陳伯昌建議前中鋼董事長王鍾渝來擔任東隆董事長,他自己則兼副董事長及總經理。
 
在滿屋子的金屬鎖中,今年滿40歲的陳伯昌,明顯不想就此鎖住自己。他的口頭禪就是「不要原地踏步」。這幾乎也是像他這個年紀的人會有的口頭禪。他長年舉家住在香港,每週總固定飛回台北一次,整頓東隆五金,其他時間都留在香港處理對大陸台商的直接投資事宜。他們也可以是「暴雨的一代」。打從踏出校門後,一頭栽入工作20載,在工作以外的世界幾乎是生活白癡。
 
一名40幾歲的幹練女主管,小孩沒考上高中,但是她辦公室裡平日被她罵「豬」的同事,小孩考上北一女,被她罵「笨」的同事,小孩考上成功高中。平日表現極為幹練、強悍的她,情緒瞬間崩潰,晚上睡不著,兩三次失眠之後,整個戰鬥力都垮了。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形容現在台灣的40世代,過去都極為投入工作,職場以外的世界,無暇顧及,包括自己小孩的教育。


40歲的現況
普世的40歲,正是人生的中間點,也是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形容的黃金年齡。但對台灣現階段四十歲的人,卻是一個不怎麼黃金的年紀。
 
人生到了中場,再走下去的路有上坡、有原地踏步、有另尋綠野牧場、也有下坡。但許多人面對可能的停滯、下坡,往往不知如何處理。王浩威歸納分析許多中年人,往往在面對停滯期、甚至可能是下坡時,不懂得如何踩煞車。一急之下,胡亂想一些點子,「下了許多自殺式的決策。」
 
王浩威看過太多中年病人,一到中年,事業停滯,就開始習慣性的外遇;或在事業上,明知經營不下去,還一直舉債、再舉債。或者一直去運用別人的錢來投資,得了「事業狂吃症」,直到不可收拾為止。
 
對於40關卡,現年48歲、得了肝癌的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知識總監林日崑形容,40前夕的心情好像在考期中考,要對人生上半場的成績單做個總結;過了40之後,才比較篤定,比較能夠接受自己是什麼樣。
 
現階段的台灣40世代,因為內外在環境的巨大變遷,正遭逢致命3中。


遭逢致命3中
致命3中指的是:中年、中產和中階。現年51歲、前亞都麗緻飯店總經理蘇國垚指出,只要經濟發生變動,影響最大的就是這個族群。加速致命的原因是因為在劇烈的全球化競爭中,他們多是容易流於原地踏步、無法前進的組織中階主管。
 
而他們也多半是受薪中產階級,經濟保障是很脆弱的,因為公司可能因為經營不善而不見了。即使公司存續,他們的工作也極有可能在精簡資深薪水方案中,被取代掉。
 
但是在人口結構上,他們又是最無法承受經濟壓力的三明治世代。上要奉養日趨長壽的父母,下又要養育未成年子女(因為他們這一代剛好較晚婚、晚生)。都四十歲了,小孩卻還念在小學、國中。以往的世代,40幾歲時,小孩起碼念到高中、甚至大學。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的資料顯示,台灣生育率已成為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而且在2001是每8.3個工作人口扶養1個老人,但等到2025年這群現處黃金世代的人退休時,就只剩下3.6個工作人口扶養一個老人。「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安全制度,他們就必須靠自己,」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系教授陳寬政分析。
 
在整個台灣社會老中青的世代交替方面,他們也正逢上下2個世代互相拉扯、處於動彈不得的夾心世代。這個現象在整個國親兩黨世代資源分配上,就是一個例子。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維公指出,40歲這一代原本應該是上下世代的動能連動者,但是上面50、60歲所掌握的權力資源還不願意釋出,下面三30代又是絕對的享樂主義,希望很快速的冒出頭。


三明治的世代
在上下2個世代的拉扯當中,40歲這個世代的動能無法發動,力量反而使不出來。「40世代應該有能力把台灣的餅做大,因此如何與上一個世代分擔權責,又能做為30世代的典範,是40世代的挑戰,」38歲的劉維公說。
 
時代背景烙印出不同的世代性格。

現在步入坐5望6、也曾是黃金年齡的50世代,行事風格就跟現在的40世代截然不同,然而他們卻成為40世代揮之不去的壓力。55歲、9月才升任惠悅企管顧問大中華總裁的黃世友,已經累積安穩的退休金,仍積極到大陸打拚。「童年的經歷讓我有強烈的不安感,怕老了也會餓肚子,」他說。
 
他分析,50、60歲的世代都經歷過戰亂動盪,以及戰後復甦、經濟起飛的過程,認為只有打拚才能創造機會。上一世代的人價值觀就在工作,對能不能看到小孩的成長雖有遺憾,但相對下卻比較不那麼在意。
 
在不安因子的驅使下,上一代是急切的一代,也是憤怒的一代。與企業家有密切互動的精神醫師王浩威認為,這些60、70歲世代的人就像探險家,活到老、追求到老,一直征服到沒有力氣為止。


焦慮的世代
王浩威形容,台灣60、70歲那一個世代,幾乎沒有遭逢因為外在社會衝擊所夾帶而來的中年危機、也沒有出現過老年危機。「李登輝那個世代,社會在往上成長,他們更可以一路追求成長與成就,」王浩威說。上一代的急切以及來自四面八方橫軸縱軸的變遷,催化了40歲世代當今的焦慮。
 
高精神壓力也是現代中年的隱疾。去年衛生署統計壯年10大死因中,自殺高居第3位,而且因自殺死亡的人數比起5年前增加4成。「他們的情緒是突然亂了,一直前進前進,到底要到哪裡去呢?」35歲的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吳佳璇心有戚戚焉地說,「這代表挑戰比過去多。」
 
這群一1960年代左右出生的40世代,歷經台灣經濟由盛而衰的不確定變遷。跟經歷過貧窮、戰亂,有著非常嚴重不安全感的上個世代相比,他們是搭上經濟奇蹟快車成長的一代。他們幾乎沒有穿過麵粉袋縫製的褲子。但是在他們成為中年的現在,卻不像上一代是倒吃甘蔗。現在的中年世代,幾乎看到的是不確定的未來。他們擔心甘蔗是不是愈吃愈不甜?童年原本在安全感中長大的40世代,對未來開始出現不確定感。
 
他們在30歲以前,台灣經濟成長率動輒都在5到10%以上,股市曾突破萬點。現在他們處於人生中場,面對200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首次為負。10年前40到44歲的失業率只有0.53%,去年卻增加到3.85%。
 
他們不確定未來的戲要如何演到人生終場?除了少數科技新貴外,在輔佐上一世代創業的過程中,他們是台灣最辛苦工作的一群人,但賺到的錢卻沒有跟付出的時間一樣多。


專業經理人的世代
根據去年主計處人力運用報告統計,年齡層在40到44歲和45到49歲的族群,每週工作時數分居1、2名,各自為45.18小時和44.96小時。收入部份卻在縮水。以40到44歲的受雇就業族群為例,在1999年單月工作收入為近3萬8千元,到了2003年反而衰退,只有3萬6千多元。
 
青少年時期吃過甜甘蔗的40世代,王浩威說,未來卻是危機重重。這也是他的病人愈來愈多的原因。17年前,王浩威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時因為酗酒送來急診的多半是原住民,現在卻見到許多中上階層酗酒的男女。
 
然而在積極的意義上,他們又是繼承組織使命,台灣企業組織史上最龐大的專業經理人世代。
 
繞著上1、2個世代的創業大恆星——從80幾歲的王永慶(台灣第一位創業之神),到70歲的張忠謀、50、60歲的曹興誠、施振榮、林百里、郭台銘等轉圈圈。
 
40世代的使命感雖然沒有上一世代重,但卻比30世代強。
 
劉維公形容40世代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台灣特有的,對第一的共同回憶,因此使他們對台灣的向心力很強。譬如可以直升國中、第一代電視引進、第一支打世界少棒的紅葉少棒隊成立、青年時期又歷經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就業初期歷經台灣傳統、科技產品全世界打通關,中年時期,卻又面臨台灣的經濟成長衰退、及兩岸巨大的拉扯。


傳承的世代
「由於共同回憶的凝聚,他們有比較敏銳的時間流意識,」劉維公指出。在台灣過去10、20年爆發式成長、人才四處外流、造成組織人才嚴重斷層之後,亟需要他們這一代的傳承。在同年輩中,最年輕,今年40歲就升助理副教授,也升任醫學研究部主任的台大醫學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許博欽,也期許自己是傳承的一代。
 
許多大型公、私立組織,就如同台大醫院所遭遇到的一樣,過去10、20年,台灣快速成長,許多新的、同類型的組織釋出,所以許多40歲到60歲之間的人才紛紛外跳,許多機構出現人才嚴重斷層。常常50、60歲的一大塊,中間空了,就直接跳到40歲以下的30多歲的世代。
 
台大醫學院也有許多中壯年醫師紛紛被挖角到新設的醫學中心、大型民間醫院。許博欽的子宮頸癌免疫疫苗研究論文就獲得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在1年內引用36次的殊榮,他就自許,要銜接中間的斷層,一定要把台大醫學院一流醫學中心的傳統傳承下去。「傳統還是很重要,」許博欽在40歲的階段,愈來愈體會台大醫學院百年傳統傳承的重要。


40歲的抉擇
然而傳承的人少,閃人的人多。40世代常常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當社會期許40世代,雖是夾心的世代,但也要負起傳承的重任,40世代卻常常選擇閃人。一旦困頓沒有出口,不像上一代窮怕了或是志向太大了,他們也可以很有彈性與平衡——立即閃人。
 
台灣近幾年出現許多一直在提倡成就自己、做自己的暢銷作家如吳若權、吳淡如、侯文詠,與甚至幾乎退隱的黃明堅。
 
作家韓良露就形容40歲的一代,一遇到挫折很容易就選擇閃人,所以台灣許多中年的中產階級一遇大環境、工作、或小孩教育問題時,就選擇閃人,移民去也。


一遇挫折就閃人
40世代很容易一夕之間,由即將崛起的明星,變成流浪者。喜歡一遇到挫折就選擇閃人的40世代,如果沒有選擇創業,就常在各個公司之間流浪。
 
一位現年40歲的紐約大學財務碩士、博士,在紐約住了8年,同時也是某大學科管組EMBA在92學年度入學考試的第1名,他曾受雇做某生物科技公司的總經理,但在他入學後1年內,換了3個工作,嘗試過完全不同的工作,包括數位內容、兒童出版等。
 
他正處於嚴重的中年的危機。因為他無法適應每一個公司老闆的行事作風,可是他又沒有勇氣出去創業。去年他在遭逢中年困頓時,曾特地為此去看了「男人40」的電影,可是看了之後,也很失望,因為無法深入描繪他的心境。
 
這樣的人在40歲上下,即使受過國外碩、博士教育,也常常中途放棄職場工作。一名40歲、美國的生化博士,在台大醫學院教書、4年前與教授一起離開穩定的教職,出去開創生物科技公司。公司還沒開始賺錢,做了4年,他就受不了合伙的教授老闆,一氣之下走人。目前還在校園的育成中心,開創自己的新公司。
 
「40歲的人彼此見面,就是在罵老闆,」靈獅廣告執行副總經理陳玲玲說。最近兩年換了三個工作的陳玲玲發現她周遭的40中年一代,工作很不穩定,不是罵老闆脾氣壞,就是罵老闆自閉症。這群40世代最顯著的價值觀是一定要實現自我的價值。生活環境跟上一世代不同,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


一心就要做自己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系教授陳寬政認為,由於上一代父母累積財富,改善40歲世代的生活環境,加上政治民主化的衝擊,多元價值的洗禮,反而使他們比較重視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個人比較重視自我價值實現,享不享受不重要,」陳伯昌相較於較重享樂主義的30世代說。
 
美國也是如此。美國作家蓋爾.希伊在《男人新中年主張》一書中分析,嬰兒潮後半段成員、1956到1965年出生的世代,是致力發展自我的「自我世代」。這樣的自我世代,很容易一遇到挫折,就選擇閃人,因為生命可以過得更愉快一點,不像上一世代一遇到挫折就是忍耐再忍耐。
 
不像上一代的人,人生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事業,工作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工作。如八十幾歲的台塑集團大家長王永慶,以及五十幾歲的鴻海郭台銘,每逢台灣過年,就轉到沒有過農曆新年的美國工作。
 
40歲的陳伯昌承認上一代的為大我、群體社會的價值觀比較重。但是他認為自己這個世代,比較重視商業化的包裝,更相信廣告的魅力。「人的價值觀透過商業機制的運作,影響他人的認知。所以一定要商業化包裝,才能吸引年輕顧客。光是文以載道,年輕的顧客是不搭理的,」中山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的陳伯昌說。
 
現今40歲世代,負擔重、選擇多,愈來愈少人勇於出去創業。即使出去創業,40歲世代現在才開始的創業潮,要成功愈來愈難。
 
40歲離開味全自行創業、今年46歲的愛鮮家總經理梁家銘就充滿危機感。儘管他推出的乳酸飲料「比菲多」、由名模林志玲代言的優格「植物 優」都造成轟動。他還是很不安,現在仍是租房子,因為把賺的資金都投入到事業,沒有餘錢繳房貸的頭期款。「我要有危機意識,否則事業很容易就垮了,」他說。「我有那種要向家人、全世界證明我是對的看法,」梁家銘說,「不被了解的心情很寂寞。」
 
47歲的品東西執行長鄧學中,原本是生活工場創辦人,2年前卻因為和創業伙伴理念不合,毅然地選擇離開。他今年重新復出,自己寫企劃書、找團隊,為了籌資,親自跑了100多家公司提案拜訪。「我要破壞自己,如果不這樣,還是會回到舊路上,」重新出發的鄧學中有破釜沉舟的體認。
 
曾創辦過倍利證券、48歲的金管會專門委員黃顯華說,他們50、60歲的人已經搶走了台灣所有可以成就的機會,40歲這一代的機會愈來愈少。台灣已過了創業黃金期,集團大者恆大,40世代只能選擇企業內創業,」在資本市場工作20幾年的黃顯華說,未來所有權與經營權一定劃分得愈來愈清楚。


一旦下坡就崩潰
黃顯華認為,未來40世代必然面臨中國大陸人才嚴厲的競爭。他說他自己這個近50歲的世代,正是台灣經驗最豐富,而大陸卻是人才最缺的一個世代。即使留在大組織當中,王浩威形容較為保守的40世代也選擇在組織當中建築自己的城堡,是城堡的一代。
 
因為台灣的經濟進入高原期,許多中年人守著積蓄下來的財富、築起城堡,採取守勢。他們甚至也為他們的小孩築起圍牆,層層保護,唯恐他們的小孩受到世風日下的社會所侵害。「無法建立起城堡的中年人,一旦走下坡,就情緒崩潰了,」王浩威說。
 
一名50歲的汽車公司總經理指出,很多40歲的人都覺得該離開現在的工作空間,或是壓力太大想優退。「但是很多人在離開原來的工作後,卻不知道要怎麼辦了?」「他們很smart(聰明),但吃苦的精神還要更加強,」這位汽車界的50世代老兵又強調。

40世代的挑戰也來自同輩。「現在博士滿天飛,資訊又普及,要在這裡面表現很突出真的很難,」台大醫學院外科主治醫師蔡孟昆說。
 
40世代要突出必須更努力。以蔡孟昆為例,日以繼夜躲在實驗室做小老鼠實驗,再加上精讀國際上的免疫學期刊報告,終於成為台大醫院的腎臟移植專家。台大醫院的腎臟移植有2/3是蔡孟昆做的。而台大醫院的腎臟移植量更是全台第一。
蔡孟昆強調,國內現在的醫學研究容易取得外國資訊,幾乎與世界同步,大家都能夠做同樣的事,問題在於你如何能夠超越現有諸子百家的範疇。


一段未知的人生
跟著台灣的時間變遷、來自中國大陸和全球化的人才競爭與角力、自我內心的掙扎,台灣40世代要走到什麼樣的人生下半場,挑戰重重。只有先認清自己在台灣時間流、全球和兩岸空間流轉中,台灣40世代的定位,才能跨出人生下半場的第一步,向前行。
 
無論光陰如何流轉,上下世代如何拉扯,兩岸如何拉鋸,台灣40世代總有對自己空間與時間的定位。「40歲要開花結果,正準備要呼風喚雨,」年輕的社會學家劉維公觀察,只是40世代的動能還未能啟動,誰是啟動者?上一代或他自己?
 
40歲的你,準備好了嗎?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上午8:39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你嫁給了工作嗎?

Cheer雜誌43期2004/04 藍麗娟


賣命工作與幸福婚姻似乎永遠是互相衝突的,但是有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工作並不是戕害夫妻感情的殺手,不懂得聰明經營婚姻關係,恐怕才是成為雙薪無性生活夫妻DINS(double income, no sex)的元凶。

結婚8年的李琦(化名),在一家外商醫療器材公司擔任業務員,她的先生是軍人,原本在馬祖服役,去年調回台北的國防部,為了彌補過去長年在外對太太的虧欠,他下班後總開著車來接李琦。但已經習慣將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李琦,每次一接到先生打來的電話,總是忍不住冒火:「你不要來接我好不好?你這樣我壓力很大!我的報表都還沒做完!」。

最近一年,李琦為了要接下國際業務,報名了美語補習班,「學費這麼貴,我一定要拼了命上完,多上就是多賺!」她說。結果,每天下課回家,已經是深夜11點鐘,當先生想跟她說話、想要性生活,「我真的累到什麼都不想做,」她說。 在台灣,像張忠雄或李琦這樣把工作當作生活重心,缺乏深度溝通的夫妻比比皆是。


雙薪無性夫妻——DINS

一個主因是新經濟之下的新工作方式。 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萊奇(Robert B.Reich)在《賣命工作的代價》一書中指出,科技與新工作型態使得家庭成員很難相聚在一起,社會學者甚至發明了「雙薪無性夫妻」(DINS, double income, no sex)來形容這種下班之後累得什麼都不想做的夫妻。

而主流的價值觀也讓現代夫妻把工作當作重心。 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發現,這種想要過更好的物質生活的驅力,往往讓人們無法在工作與婚姻品質間作出好選擇。 「高品質的工作跟高品質的婚姻要付出的代價是一樣的。這是一個選擇,你要高品質工作加上普通婚姻?還是普通工作加上高品質婚姻?」他反問。

更令人驚愕與擔憂的是,工作取代了配偶,成為情感需求的來源。心理諮商師菲麗普森(Ilene Philipson)在《我們嫁給了工作》一書中指出,愈來愈多人嫁給工作,工作給他們情感需求與人生渴望;生活以工作為重心,用成就感填補空虛,辦公室取代家庭的地位,好友往往是同事。

嫁給工作的人,精力在工作上耗盡,回到家,跟配偶沒有互動與交集,於是,感情不睦、隔閡感漸漸出現。 「沒辦法,公司的事情,我老公又聽不懂,如果要講一個小點,我還要解釋整個面,很煩,」李琦寧願跟同事分享工作上的心得。她跟先生成長的方向不一樣,關心的議題不一樣,兩人的距離愈來愈大,「我同事跟我很了解,但是我老公一點都不了解我,」她覺得。

當家變成房子(house),而不是家庭(family),當最親近的人不再是配偶,而是工作的夥伴,當嫁給工作的上班族,懂得向上管理、專案管理,業績直線上升,回到家裡,與配偶的感情卻是直線下降,每下愈況。


如何找到相同的頻率與韻律?
 

耳鼻喉科醫師黃國欽與皮膚科醫師魏麗婷夫妻也面臨同樣的外在壓力,卻找到相處的頻率與韻律。 看診時間從早上9點鐘到晚上9點半的他們,關在各自的診間,燈號一亮,門開了,人們一個個進來訴說病情,日復一日,他倆的工作與生活既重複又封閉,而且因為科別不同,經驗無法互相分享,話題也缺乏交集。

為了克服問題,黃國欽與魏麗婷沿用談戀愛時互相寫信的招式,把想要講、不好意思講的話,寫在信上,上班前交給對方。每個星期,兩人會看2部到3部電影,而且,診所打烊後,才去看午夜場。「我們本來就很喜歡講話,看了電影,就有共同的話題可以討論,也可以溝通很多對事情或人生的觀念,」黃國欽說。 他們的做法,與彭懷真的建議不謀而合。


夫妻情趣管理4原則
 
怎麼做好夫妻的情趣管理?彭懷真建議,第1個原則是增加更多的溝通與協調。「把約會、相處的時間排在時間表裡,」他建議。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總裁魏永篤儘管工作再忙,每天都跟太太散步1個小時。 

第2個原則:有效分配時間。「把電視關掉就有時間了!」彭懷真指出,看電視不僅不能讓夫妻休養身心,而且被動地接受負面的訊息,夫妻可能會吵架。「我一直想要推動一個中華民國不看電視協會!」彭懷真認真的說。

第3個原則做對方喜歡的事。比如太太陪先生看NBA球賽,先生看太太喜歡看的書,創造討論的話題。彭懷真自己也是這個原則的奉行者。他與太太討論出對方喜歡的活動,規劃好每天晚上一起從事,比如逛街、游泳、看電影、打桌球,活動的順序可以不同,但是每2個星期一定要輪1次。

不過,彭懷真指出,如果真的不喜歡做對方喜歡的事,一定要適度的調整,找到最好的方式。第4個原則:不要改變對方的習慣。「工作的前提是改變,這是為了產生績效;但是生活的重點是相處,不應該強勢要對方改變,」他提醒,應該找出對方的節奏,增加相處的時間量,讓量變產生質變,提升婚姻的品質。「有人說重質不重量,問題是,沒有量,哪裡會有質?」彭懷真質疑。

他提醒,情趣管理不可以操之過急或要求高標準,既然大家都是平凡人,就該過平凡的生活方式,「不需要best,只要better就好。有進步就是好的開始,」他說。

儘管自省與各種原則都可以增加夫妻的相處與互動,但是,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萊奇(Robert B.Reich)在《賣命工作的代價》一書中還是語重心長地指出:「要決定改變什麼,並且確實地執行才是最困難的事。」看來,持續不斷的執行力正是夫妻情趣管理的癥結。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上午8:23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 Powered by Blogger